計畫名稱:史語所數位知識總體經營計畫

計畫主持人︰李宗焜 Zong-Kun Li

主要典藏說明︰

  本計畫共包含以下五個分支計畫:【考古發掘遺物、照片、記錄與檔案】、【拓片與古文書】、【傅斯年圖書館藏善本圖籍】、【史語所民族學調查標本、照片與檔案】及【史語所藏內閣大庫檔案】。

  本計畫是依據「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之總體目標與執行方案、結構規劃而成,隸屬於中央研究院機構計畫,執行本所珍藏歷史文物之數位化作業與管理工作。

  歷史語言研究所典藏文物,以典藏來分類,大體上有考古資料(包含科學發掘實物如甲骨、銅器、玉石器、陶器等)、民族學調查資料(包括實物及照片)、青銅器拓片、甲骨文拓片、歷代墓誌銘、碑文拓片、漢代石刻畫像拓本、佛教石刻造像拓本、璽印、封泥、陶文等、善本圖書、明清檔案與居延漢簡等。這些珍貴的資料是本所傅斯年所長掌理所務時代,結合當時許多傑出的年輕學者,積極從事考古發掘、商購舊藏、搶救文物、田野蒐集,「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材料」,將這些得來不易的一手材料,匯聚於本所。在學術研究上,是具有科學性的史料,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近年來,因應資訊的發展,網際網路技術的成熟,實體的素材,走出深鎖的庫房,轉化成為虛擬的知識元素,不僅成為可能,也成為學術研究者的渴望。再者,整體國家文化的認同與知識品質的提昇,需靠科普教育的實施,而藉由基礎工程的執行,投入資深、專門的研究人力,深入分析各類珍藏文物,再以科學技術,創造淺顯易懂的知識呈現介面,將成為科普教育的最佳教材與教案。

  本計畫的執行除牽動相關學術領域在研究發展上的重大變革外,更密切地整合了資訊技術的研發與應用,預期將改變研究者的資訊尋求行為,並有效地提昇學術利用價值及學術資產的科普價值。在執行數位化的過程中,典藏文物、學術內容、研究行為、科學技術、管理開發及人員的投入等環節缺一不可,彼此相互刺激成長,其複雜性難以言語,因此,本所擬定的計畫實際上是一個長程的規劃,91-95主要在進行數位典藏基礎建設。

  資訊技術的發展是永續的,改變了原始時空的限制,突顯了過去歷史的經驗,也改變了未來人類文明的軌跡。因此,計畫的規劃與執行,事實上,不僅只是順應趨勢,也是造就趨勢。本計畫執行之總體目標在永續保存本所豐富之典藏,提供學術界高品質之數位資料,以及網路、軟體、出版與相關文化產業更豐富的知識素材,並加強國內外典藏機構藏品的互通性,我們希望與國內各機構合作,積極共同參與這次國家型科技計畫的數位典藏工作。建構完成高品質的數位化文物典藏及專業研究人員製作的資料庫與管理系統,並遵循國際規範,發展適用規格,為奠定臺灣成為國際漢學研究重心邁進一程。

  網路資源︰

  史語所數位知識總體經營計畫 http://www.ihp.sinica.edu.tw/~dahcr/
史語所數位資源整合檢索目錄 http://140.109.18.74/IHPCatalog/System/

  分支一:考古發掘遺物、照片、記錄與檔案
     考古資料數位典藏資料 http://archeodata.sinica.edu.tw
     考古資料數位典藏資料庫  http://ndweb.iis.sinica.edu.tw/archaeo2_public/
分支二:拓片與古文書
     拓片與古文書數位典藏計畫  http://rub.ihp.sinica.edu.tw/
     拓片與古文書數位典藏計畫-「拓片資料庫管理系統」  http://ndweb.iis.sinica.edu.tw/rub/System/Index.jsp
     漢代簡牘數位典藏管理系統  http://ndweb.iis.sinica.edu.tw/woodslip/System/Index.jsp
     青銅器拓片  http://rub.ihp.sinica.edu.tw/~bronze/
     漢代簡牘數位典藏  http://rub.ihp.sinica.edu.tw/~woodslip/index.htm
     歷史語言研究所藏居延漢簡遺址查詢系統  http://gis2.sinica.edu.tw/website/woodslip
     秦漢歷史地圖  http://gis2.sinica.edu.tw/website/qinhan
     漢代石刻畫象拓本  http://rub.ihp.sinica.edu.tw/~hanrelief/h/#
     漢代石刻畫象出土地查詢系統  http://gis2.sinica.edu.tw/website/stone/
     佛教石刻造像拓本  http://rub.ihp.sinica.edu.tw/~buddhism/
     佛教石刻造像拓本—中古歷史地圖查詢  http://gis2.sinica.edu.tw/website/Buddhism/
     甲骨文拓片  http://rub.ihp.sinica.edu.tw/~oracle/
分支三:傅斯年圖書館藏善本圖籍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數位典藏系統入口網 http://lib.ihp.sinica.edu.tw/c/rare/system/index.htm
     傅圖空間資訊系統  http://gis2.sinica.edu.tw/fsnac/viewer.htm
     傅圖善本古籍數位典藏系統  http://ndweb.iis.sinica.edu.tw/rarebook/Search/index.jsp
     傅斯年圖書館藏印記資料庫系統  http://ndweb.iis.sinica.edu.tw/sealdb/System/index.jsp
分支四: 史語所民族學調查標本、照片與檔案
     村寨網—中國西南少數民族  http://ethno.ihp.sinica.edu.tw/
     中國西南少數民族資料庫  http://140.109.18.243/race_public/index.htm
分支五:史語所藏內閣大庫檔案
     史語所內閣大庫檔案數位典藏計畫  http://archive.ihp.sinica.edu.tw/mct/
     內閣大庫檔案資料庫建置著錄系統  http://archive.ihp.sinica.edu.tw/ttsweb/sncmeta.htm
     內閣大庫檔案資料庫(全文檢索)  http://archive.ihp.sinica.edu.tw/ttscgi/v2/ttsweb?@0:0:1:mctmeta::/mct/index.htm
     內閣大庫檔案資料庫(目錄檢索)  http://archive.ihp.sinica.edu.tw/ttscgi/v2/ttsweb?@0:0:1:mctmetao::/mct/index.htm

史語所數位知識總體經營計畫 資料庫列表
史語所藏內閣大庫檔案約計三十一萬件,含清朝內閣收貯的制詔誥敕、題奏表章、史書、錄書、塘報、黃冊、簿冊、朝貢國表章,以及內閣各廳房處的檔案、修書各館檔案、試題、試卷、瀋陽舊檔等,其中以題奏本章為大宗。這些檔案內容涉及明清時代國家與社會各方面的事務,為研究明清史難得的原始材料。
漢籍全文資料庫的建置為研究帶來極大的方便,而詞彙庫的標誌與建立,將使語言研究更進一層。這些以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傳統文獻資料作分析研究的大型資料庫,為語文座標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然而,先秦出土文字資料日益眾多,包括殷商時期的甲骨卜辭、商周春秋青銅器銘文、戰國秦漢時期的簡牘,數量龐大、內容豐富、未經竄改,是多數時空座標清楚的一手資料,更是建構語文座標時不能忽略的材料。 過去由於技術、人力等問題,這些古文字資料沒有完整的加以分析整理。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金文資料庫工作室,集合古文字學者多人,工作數年,已完成金文字根分析資料庫、青銅器銘文全文隸定及檢索資料庫。「先秦金文簡牘詞彙資料庫」是屬於臺灣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語言典藏項下之分支計畫,以「殷周金文暨青銅器資料庫」(http://db.sinica.edu.tw/~textdb/bronzePage/)為基礎,擬對青銅器銘文作有效的分析與標誌,完成殷周金文詞彙庫,並擬對戰國簡牘詞彙作精確的標誌,上與春秋金文、下與秦漢文獻詞彙貫串。以古文字材料為主的漢語詞彙分析及標誌,將豐富語文座標上的先秦部分,在漢語知識建構上有重要的意義。
1.傅斯年圖書館珍藏善本圖籍書目資料庫 後設資料:104,234筆;2.傅圖整編史語所檔案目錄 後設資料:25,009筆;3.傅圖館藏印記資料庫 後設資料:385筆 數位圖象:325件;4.傅圖善本古籍數位典藏系統 後設資料:3,408筆 數位圖象:548,952件;5.傅圖善本古籍影像檢索系統 後設資料:24,033筆 數位圖象:42,635件;6.傅圖人名權威檢索系統 後設資料:6,634筆;7.傅圖空間資訊系統 後設資料:390筆;8.傅圖館藏臺灣公私藏古文書影本影像資料庫 後設資料:5,655筆
民國十八年到卅二年間,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早期研究人員,在中國南方、西南和東北地區,進行中國有史以來有計劃的、科學性的跨省區田野調查工作。他們蒐集並且留下極為豐富的近現代中國少數民族文物、文書與田野照片。這批民族調查報告,對當代中國民族主義與少數民族相關的歷史學和人類學研究,均具有相當重要的參考價值。本計劃之目標為:一、 建制田野照片、民族文書資料庫。二、 架構「村寨網-中國邊緣再造的西南少數民族」網站,對民眾推廣學術研究成果,並作為相關學界的學術交流橋樑。三、 建制中國西南民族典藏及研究資料庫,以有效管理且開放數位化館藏資料的加值利用。本計劃之特色在於結合跨學科(人類學、歷史學、文學)方法與視野,廣泛運用各種文物、文書(調查報告、方志遊記、乃至小說、戲曲等材料)與圖像資料,來詮釋與呈現這些材料背後的「人與地」(人與其環境生態的關係)、「人與人」(人群間各種社會認同、區分)、「人與天」(人類之生命禮俗與宗教信仰)等情境,同時呈現中國族群研究的多元論述與探討中國民族形成的歷史過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自1928年成立以來,發掘並收藏了諸多珍貴的考古材料,就時間點加以區隔,資料來源可分為兩個階段:1949年之前,考古發掘及調查的地點在中國大陸;1949年遷台之後,開展的則是臺灣田野考古。一、 大陸考古:大陸各地遺址發掘出土之遺物、照片、記錄、檔案。包括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考古遺址、其他新石器時代遺址、安陽晚商文化、濬縣辛村西周遺址、汲縣山彪鎮與輝縣琉璃閣東周遺址及其他採集、購置、受贈的大陸考古遺物。二、 臺灣考古:臺灣各地遺址發掘出土之遺物、照片、記錄、檔案。包括北部地區:臺北縣八里鄉十三行遺址暨十三行文化圈遺址、中部地區包括「臺灣省濁水大肚兩溪流域自然與文化史科際研究計畫」(與後續研究之重要遺址)以及南部、東部地區多處重要考古遺址。上述之諸項發掘工作,在大陸考古方面,為第一代的中國考古學家在二十世紀上半葉進行的,其中有些工作如商王大墓之發掘,在往後數十年內之考古工作中未再發現,其重要性不言可喻。就臺灣考古方面而言,相關發掘出土物對臺灣史前文化的研究和重建提供不可或缺的資料。再者,史語所收藏的文物主要係考古發掘品,與一般無出土資料的博物館收藏品不同,在學術文化上的價值除了文物本身之外,該器物的出土系絡資訊,以及與周邊器物之關係,更能提供古代社會與文化更多的研究資料。
典藏對象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的青銅器拓片,有品質精美的全形拓片,以及數量龐大的銘文拓片。多為前故所長傅斯年先生向收藏家吳式芬、劉體智、陳介祺等人購得。典藏品書目為:《吳式芬所藏金文拓片》、《善齋藏器全形拓本》、《善齋金文拓片餘存》、《謐齋金文拓本》、《大興馮氏玉敦齋吉金全拓》、《北平孫氏讀雪齋藏器搨本》、《北平孫氏讀雪齋藏器拓片》、《北平孫氏藏古兵器拓本》、《雪堂藏金文》、《簠齋積古金文》、《簠齋吉金拓本》、《阮氏家廟藏器四種》等等。
本資料庫整理校對與數位化的典藏品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所藏的漢簡,其中以1930~1931年瑞典考古學家貝格曼(Folke Bergman)等人在內蒙古與甘肅境內之額濟納河流域發掘的「居延漢簡」為主,約一萬一千餘枚,另外還包括1930、1934年黃文弼在新疆鹽澤發現的「羅布淖爾漢簡」(五十八枚),以及1944、1945年夏鼐、閻文儒勘查玉門關、陽關及漢代邊防烽燧遺址路線,所發現的「敦煌小方盤城漢簡」(七十六枚)、「武威剌麻灣漢簡」(七枚)。這些漢代邊塞地區出土的簡牘文書直接、生動地記錄了西漢中晚期到東漢初期,當地軍民之軍事、法律、教育、經濟、信仰以及日常生活的情形,舉凡漢代的吏制、養老、撫恤、秩奉、農墾屯田、眥算、上計、邊塞防禦、算數、曆法等問題,均可從所藏簡牘得到深具價值的研究素材,是國內一批價值非凡的文化資產。
典藏對象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收藏的甲骨文拓片,約四萬餘件,從來源來看,可將其分為考古發掘的甲骨,以及後來購藏的甲骨與拓片。書目如《小屯.第二本.殷虛文字.甲編.圖版》、《小屯.第二本.殷虛文字.乙編.圖版》、《小屯.第二本.殷墟文字.乙編.補遺》、《小屯.第二本.殷虛文字.丙編》、《鐵雲藏龜四百種》…等等。
佛教造像拓片總數約4,000件,是全臺灣收藏最豐富者。這些拓片以中國為主,地區包括河南、河北、山西、山東、陝西、四川和甘肅等,始自西元5世紀初,迄自民國,此外也有少數是外國的造像拓片,如日本法隆寺金堂釋迦、藥師等造像記。從拓片上的收藏印章來看,有的原為桂馥、端方、周星詒、徐乃昌、柯昌泗、潘祖蔭、劉喜海等人的舊藏,其中以周、柯二氏為最。陝西耀縣造像的部分則是本所石璋如先生田野調查時所購得的。拓片內容包括造像者之發願文、造像緣起、法會的邑義人力組織,是中古時期重要的民間社會史料,許多原碑已不存,故拓片為唯一保存之遺物。
本資料庫資料來源,主要是來自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所收藏漢代石刻畫象拓本1500多件,這些拓本包涵了來自山東、河南、四川、江蘇等地所出土的漢代石磚構造之墓室、棺槨、祠堂、墓闕、碑等建築遺存之畫象石或畫象磚。其中多數拓片藏圖,為民國17年(1928)歷史語言研究所創建以來,至26年(1937)抗戰期間,經由傅斯年、徐中舒、董作賓、勞榦等前輩學者,透過贈送、交換、購買或田野調查時拓製而得。在這批拓片藏品中,有不少現今罕見的精拓本,較之目前國內外所出版圖錄更為精美、完整。尤其是在50年代大陸地區歷經文革之後,不少漢代石刻畫象原石慘遭破壞或已蕩然無存。這批早期的拓本,更可以協助學者,在原石細部資料上提供不少佐證,極具參考價值,可說是彌足珍貴。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藏有遼金元拓片約2200幅。其中以元代(1260-1368)拓片佔絕大多數,約1500幅;遼(907-1125)金(1115-1234)拓片各為200、500幅,以及少數的西夏拓片,皆屬於珍貴的歷史文物。內容涵蓋了墓誌、刻經、造像、題記、詩詞、道教、佛教、聖旨等,豐富多采。該批拓片既有其他典藏單位所無有者,又有品質遠勝於其他典藏單位所有者,都是遼金元史研究上極其寶貴的資料。
「漢籍全文資料庫計畫」的建置肇始於民國七十三年,為「史籍自動化」計畫的延伸,開發的目標是為了收錄對中國傳統人文研究具有重要價值的文獻,並建立全文電子資料庫,以作為學術研究的輔助工具。「漢籍全文資料庫」是目前最具規模、資料統整最為嚴謹的中文全文資料庫之一。   資料庫內容包括經、史、子、集四部,其中以史部為主,經、子、集部為輔。若以類別相屬,又可略分為宗教文獻、醫藥文獻、文學與文集、政書、類書與史料彙編等,二十餘年來累計收錄歷代典籍已達四百多種,三億五千萬字,內容幾乎涵括了所有重要的典籍。計畫往後將以原建置書目為中心,逐年增設主題,尚期為專家、學者以及愛好文化人士,提供品質更優良的電子文獻,以及更完備的檢索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