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く麗眸」-從檔案紀錄走入音樂家高慈美的生命(上)
猶記初見高慈美的身影,是在2009年的初秋。那時候剛至中研院臺史所,負責檔案的整編工作,原本只是不經意地瀏覽著所內歷年出版的書籍,目光卻不禁被《恩典之美》一書的封面照片所吸引。那是張穿著洋裝的年輕女性獨照,堅定的眼神所散發的美麗與自信,驅使著我翻開書頁仔細閱讀。書中收錄了百餘幅老照片,珍貴的檔案記錄引領我邂逅這位臺灣代表性的鋼琴音樂家-高慈美,彷彿穿越時空回到百年前走入她的生命。(圖1)
 |
圖1:《恩典之美:高慈美女士圖像史料選輯》封面照片,此張寫真亦曾刊登於1935 年當時發行量相當廣的《主婦之友》雜誌,照片題為:「輝く麗眸」(閃耀光輝的美麗眼眸)。 (圖像來源:高慈美文書,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
一、負笈東瀛,音樂啟蒙
高慈美(1914-2004)出生於高雄岡山,從小在信仰基督教的富裕家庭中成長。父親高再祝對子女的音樂教育相當重視,所以在1919年的春天,將高慈美與姊姊智美送到日本讀幼稚園,並寄宿在同為基督徒的伊藤長老家,直到1923年關東大地震後,才返臺完成小學教育。(圖2)
 |
圖2:1919年高慈美赴日就讀幼稚園的留影(前排右1為高慈美、右2為高智美,在高慈美身後者為蔡培火,另外兩人為伊藤長老夫婦)。 (圖像來源:高慈美文書,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
1927年,高慈美再度留學,就讀日本下關的梅光女學院,音樂和學科課程忙碌之餘,乒乓球成為她最愛的運動。(圖3和圖4)1931年,高慈美自梅光女學院畢業後,如願考入東京帝國音樂學校,主修鋼琴。在就讀帝國音樂學校時期(1931-1935)所書寫的日記中,記錄了1932年3月16日的歌唱考試,她因喉嚨不舒服,一直無法出聲,感到很難過。日記中也檢討了今年的考試成績不夠理想,對於老師感到相當抱歉。(圖5)
除了記述生活大小事,日記也反應了高慈美少女時期面對新環境的好奇與適應。尤其是從下關至東京就學後,她的人生彷彿正式展開一般,在嚴密的音樂課程訓練下,產生了不只是對自己、還有身為音樂家的自覺。同時也可以感受到她在面對未來時的徬徨與不安,一個18歲仍在求學的少女即將嫁為人婦,在傳統和現代女性的自覺交疊下,對於自由的渴望與迷惘。不過,在 1932年4月30日的日記中,高慈美書寫了很大的兩個字「希望」,或許她找到了生命的出口和答案吧。(圖6)
 |
圖3:1930年高慈美梅光女學院身份證明書
(圖像來源:高慈美文書,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
 |
圖4:高慈美(右4)與梅光女學院同學合影於乒乓球室
(圖像來源:高慈美文書,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
 |
 |
圖5:1932年3月16日高慈美日記
(圖像來源:高慈美文書,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
圖6:1932年4月30日高慈美日記
(圖像來源:高慈美文書,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
二、樂音撫慰,投身公益
1934年,高慈美就讀東京帝國音樂學校期間,(圖7)加入留日臺灣學生所組織的東京臺灣同鄉會,並參與該會舉辦的「鄉土音樂訪問團」,與林秋錦(女高音)、江文也(聲樂)、柯明珠(聲樂)、林澄沐(聲樂)等在日本學習的音樂家於暑期返臺,自8月11日起近10天,在臺北、新竹、臺中、彰化、嘉義、臺南、高雄7個場次巡迴演出。這場音樂活動引發臺灣民眾的熱烈迴響。其中,8月15日在臺中公會堂的演出,高慈美演奏完後,接受楊肇嘉次女湘英的獻花。演出時正值8月酷暑之際,主辦單位在臺上放置大冰塊,以降低室內溫度。(圖8)8月20日,巡迴演出踏入尾聲之際,高慈美偕同表演者及工作人員,一同前往壽山欣賞美景。(圖9)
 |
圖7:1934年高慈美帝國音樂學校身份證明書
(圖像來源:高慈美文書,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
 |
 |
圖8:1934年鄉土訪問演奏會臺中場
(圖像來源:高慈美文書,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
圖9:1934年鄉土訪問演奏會於高雄壽山出遊照(左起江文也、翁榮茂、林秋錦、高慈美、楊肇嘉、林進生;右1為彭金國、右2為陳萬、右4為林澄沐、右5為楊基椿)
(圖像來源:高慈美文書,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
1935年2月,高慈美自東京帝國音樂學校畢業。4月21日,臺灣中部發生大地震,傷亡相當慘重。高慈美接受蔡培火的邀請,全程參與7月3日至8月21日臺灣新民報社所舉辦全島巡迴37場「震災義捐音樂會」的義演。(圖10)其中多場音樂會,各個年齡層的聽眾擠滿會場。(圖11)在幾場音樂會中,高慈美彈奏李斯特的音樂會練習曲,(圖12)該曲有處停頓,她怕聽眾以為曲子結束會鼓掌,所以就不停頓彈下去,音樂會結束後有聽眾詢問她為何此處不停頓,可見當時臺灣大眾對於西洋音樂已有相當程度的瞭解。
作為一個專業的鋼琴演奏家,高慈美連續兩年的回鄉演奏,投入公共事務撫慰臺灣社會。以一種柔性的方式表現了女性自覺與自主,從容地在公開場合中演出,以專業的形象獲得大眾的掌聲,並展現積極參與公領域活動的自信風采。
 |
圖10:1935年震災義捐音樂會高慈美鋼琴獨奏、蔡淑慧翻譜
(圖像來源:高慈美文書,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
 |
圖11:1935年震災義捐音樂會滿堂的聽眾
(圖像來源:高慈美文書,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
 |
 |
圖12:1935年新竹臺中震災義捐音樂會東港公會堂節目單
(圖像來源:高慈美文書,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