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氏間爬岩鰍之正模標本,編號NTOU P-2007-7-077。(引用自Chen & Fang, 2009) |
近期由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陳義雄教授所發表的沈氏間爬岩鰍僅存在於台東的大武溪河系,是本屬在台灣第三個新種,同時也是台灣特有種。
早在1894年,英國自然史博物館的George A. Boulenger便發表新種台灣爬鰍 formosana,後由Regan將其重新發表為新屬間爬岩鰍。1980年代,時為台灣大學動物系研究生的曾晴賢現為清大生科系教授在台東採獲第二個新種間爬岩鰍,經命名為台東間爬岩鰍 taitungensis。
|
台灣間爬岩鰍之正模標本,編號BMNH 1894.11.14.11。(何宣慶攝影) |
目前台灣共有五個平鰭鰍科物種,皆為特有種,包含上述兩種間爬岩鰍、埔里中華爬岩鰍 puliensis、南台中華爬岩鰍zon nantaiensis以及台灣纓口鰍 lacustre,原發表學名亦為Homaloptera formosana。新種沈氏間爬岩鰍的發現,將台灣的平鰭鰍科物種增加為六種。
這些物種的重要性除了是我們與子孫共有的天然資產外,也可以讓我們了解台灣淡水魚類的起源以及生物地理親緣的關係。然而往往會因人為的棲地破壞或環境汙染等因素導致他們的族群數量大幅減少,甚至走向滅絕一途,因此有部分已經被列為保育類動物,嚴格禁止捕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