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何宣慶(國立海生館助理研究員/國立東華大學海生演所助理教授)
圖 / 何宣慶
約在一世紀以前,當時台灣在日本的統治之下,在魚類分類研究上有十足的進展。日本除了派駐水產技師在台灣進行研究之外,也儘可能收集台灣的標本。例如,大島正滿就是在這時期被派駐到台灣,也才開啟台灣淡水魚的深入研究。在當時也有大量標本被送到美國進行研究。
西方世界早期對於台灣魚類的了解,多要仰賴兩篇重要的文獻,其一為Jordan and Evermann在1902年所發表的台灣186種魚類記錄。爾後Jordan and Richardson又在1909年增加了100個物種,這其中包含一個新種,何氏鰩(Raja hollandi,後被歸入老板鯆屬Okamejei中)。
|
|
何氏老板鯆的雄魚背面照(左)及腹面照(右),其雌雄可以交接器有無來區分。 |
何氏老板鯆在台灣的漁港並不罕見,有時候筆者到漁港採集時,一天還有可能看到幾百隻。過去這些魚都是跟下雜魚放在一起,等待最後被絞成魚漿餵魚或是其他養殖的水產生物。最近有些漁港的攤販會將大一點的個體的兩片胸鰭切下來,當成魚翅來賣。
|
何氏老板鯆的雌魚。 |
近期我們在漁港採集老板鯆作為研究之用時,發現何氏老板鯆的數量非常的多。魟魚本身沒有毒,只有尾巴的毒刺有毒,再者老板鯆這一類的物種也沒有毒刺,所以在西方國家其實算的上是美味的佳餚,許多物種也因此都受到嚴格的捕撈規範。但在台灣因為少人吃,所以不是漁業種點補撈對象,一旦捕撈上岸,不是以很低的價格賣掉就是當成下雜魚,受到的關注其實相當少。
未來這個物種何去何從,我們其實不是很了解。但是作為台灣所發表的三百多個新魚種之一,或許他們應該有權利受到多一點的關注!
參考文獻:
1.Jordan, D. S. and B. W. Evermann. 1902. Notes on a collection of fishes from the island of Formosa. Proceedings of the United States National Museum v. 25 (no. 1289): 315-368.
2. Jordan, D. S. and R. E. Richardson. 1909. A catalogue of the fishes of the island of Formosa, or Taiwan, based on the collections of Dr. Hans Sauter. Memoirs of the Carnegie Museum v. 4 (no. 4): 159-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