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史館「異人的足跡」的一系列紀錄片中,軍武迷大概會對「白團」的史蹟特別感到有興趣。這支由舊日本軍官所組成的軍事顧問團,確實是大時代洪流中的一頁滄桑。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為了和毛澤東率領的共產黨相抗衡,國民政府的領導人、同時也擁有留日經驗的蔣中正委員長,決意要求駐華日軍對共軍採取對抗態度,原本的朋友成了敵人、敵人成了朋友,這種敵性反轉也實在令人唏噓不已。只是,雖有美國的物資支持,但是在短短四年之內,中共鄉村包圍都市的內戰策略完全成功,國民政府兵敗如山倒,只得灰頭土臉撤來臺灣,如何在逆境中站穩腳步,也就成為蔣中正先生的頭號課題。
蔣中正先生認為,國共內戰的敗因,主要是因為國軍將領缺乏素養與意志力,又過度依賴美國物資援助,忽略精神戰力的重要性。而日本文化中的武士道精神,以及日軍檢樸、刻苦(也可以說忽視物質戰力與後勤環境)的戰法,恰恰足以為國軍所師法。因此,在極度秘密的情況下,國民政府透過岡村寧次等前日軍高級將領牽線,邀請富田直亮等軍官偷渡來台,協助國軍進行參謀與訓練工作。為了表達與共產黨(赤色)勢不兩立的決心,這支由舊日軍陸海軍軍官所組成的軍事顧問團也就被命名為「白團」。
日軍與美軍的戰法,可說是南轅北轍。以砲兵作戰來說,美國由於物質力量龐大,因此講求以彈幕射擊,徹底壓垮敵軍;日本由於工業產能不高,根本不可能拼財大氣粗,所以講究發一砲、就要中一砲。1949、50年代之交的國民政府,一切克難,要以美式戰法作戰無異緣木求魚,白團所帶來的嚴訓猛訓精神,恰恰可以滿足當時國軍的訓練需求。
當時的白團主要有兩項主要工作,其一是協助國軍軍官的訓練工作,其二則是協助國軍擬定反攻大陸的作戰計畫。在1950年代,雖然因為韓戰的關係,國府在臺灣的局勢已較1949年來得穩定,美國軍援與顧問也重新挹注予國民政府、協防台灣,但這也代表國民政府也得聽命於美國的全球戰略,不能妄動跨越海峽。因此,白團的存在與當時協助擬定的反攻作戰計畫,可以說是當時國軍當中「不能說的秘密」。
不過美方透過情報管道,也察覺到白團的存在。為了減少不必要的摩擦,白團日本教官人數縮減,並且由圓山遷往較為偏遠的石牌,同時還易名為「實踐學社」。或許是當時國家財政困難、也可能是為了掩人耳目,因此這個攸關國防戰力提升的重要機構,還得和民間學校借用教室、禮堂、操場。在這件1958年的檔案中,我們可以看到石牌國民學校家長會的余應臣主任委員,特別向省議會請願,希望議員諸公可以協助小老百姓,向國防部討回實踐學社「借用」的校舍。
|
台灣省臨時省議會(1958-04-17)。[石牌國民學校家長會主任委員余應臣請願為,請賜予協助收回實踐學社借用石牌國民學校之教室、禮堂、操場案,送請國防部調查。]。《數位典藏聯合目錄》。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dacs5/System/Exhibition/Detail.jsp?OID=1523520(2011/05/06瀏覽)。 |
美國名將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元帥曾說:「老兵不死,只是逐漸凋零」。經歷戰後二十餘載的繚亂生涯,白團成員也在1960、70年代功成身退。但是團長富田直亮仍舊留在臺灣,繼續以個人名義擔任國軍軍事顧問。白團為臺灣建立一套完善的軍事動員體系,更讓受訓的國軍軍官擁有堅實的參謀、指揮能力,成為捍衛台海安全的基礎。那些被實踐學社「借用」的石牌國校教室,或許也可以說是一種當時對國家安全的投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