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物
 All-in-One,集所有功能於一身的一件商代酒器

撰文 / 丁瑞茂
圖 / 丁瑞茂、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是句爛熟的廣告詞,但不可諱言的是,科技確實反映了人性。人性之一就是圖便利,希望產品能集所有功能於一身(即使有些功能你一輩子也用不到),所以才會有各式強調All-in-One的3C產品。但各位可能無法想像,All-in-One的概念在三千多年前的商朝就萌芽了。歷史語言研究所的歷史文物陳列館有一件製作精美的青銅器「三節提梁卣」,這件商代的酒器,就是將提梁,蓋子,杯子和器身,全部集於一身,All-in-One了。(圖一)我們先來看看這件酒器是怎麼發現的。

圖一:歷史文物陳列館展示的「三節提梁卣」

圖一:歷史文物陳列館展示的「三節提梁卣」

話說距今近八十年前,一九三四年的耶誕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安陽發掘團在河南安陽殷墟發現了一座「國家寶藏」,這座寶藏的編號是:西北岡1022號墓。這座墓的全長為2.3公尺,寬0.8-0.9公尺,是西北岡東區祭祀坑中的一座小墓。墓中出土了一套十件的銅酒器:兩爵;一觚(ㄍㄨ);兩觶(ㄓˋ);兩斝(ㄐㄧㄚˇ);一卣(ㄧㄡˇ);一方彝(ㄧˊ);一角形器。該墓所有出土的器物於二○○九年經文化部審定公告為「國寶」,其中的「三節提梁卣」和「夔龍紋角形器」是迄今考古僅見的例子(圖二)。下面就來談談今天的主角──「三節提梁卣」。

圖二:西北岡1022號墓田野照片

圖二:西北岡1022號墓田野照片

「卣」是古代一種盛酒的器物,目前學者是依循宋代人將這類器物稱為「卣」。這種器物的主要特徵是:斂口(小口)、鼓腹(有個大肚鼓鼓的腹身);頸部兩側有一提梁;口的上面有蓋子,蓋上有鈕,可供拿取;器物底部是圈足(足部是中空的圓圈)。三節提梁卣,顧名思義,除了提梁外,器身還可以分開成上中下三節:上為器蓋;中為頸部;下為器腹。此器小口微侈(口稍向外撇)、長頸、垂鼓腹(大肚下垂)、圈足。提梁的外型與器蓋和頸部的弧度相配合:上窄下寬,中間內彎;並以一蟾蜍形鏈和器蓋相連;兩末端為立體形兔首,巧妙的掩飾提梁和器腹的套合處,器腹為豎環,提梁為橫環,相套後可豎立,可前後擺動,但擺動的角度前後不一。(圖三:a)

此卣最獨特的地方是頸部是一個倒扣的銅觚,可取出單獨使用,其方法是:提起器蓋,將提梁往角度大的一面擺置,形成較大的活動空間,即可將倒扣的銅觚取出(圖三:b)。使用完畢後,將銅觚倒扣進器身的子口,即形成密合的容器;最後將器蓋放在銅觚的圈足內,即合為一體。此器完全善用銅觚造型的特點(上下的啦叭形口,可充當為母口),形成上下兩個密合的子母口,即使提著走動也不怕酒會溢出。所以出外郊遊,想喝酒時,可以隨時拿出杯子飲用,不怕找不到杯子,充分體現古代工匠在設計上的巧思。

圖三:三節提梁卣組合(a)、分開(b)的情形 圖三:三節提梁卣組合(a)、分開(b)的情形
(a) (b)

圖三:三節提梁卣組合(a)、分開(b)的情形

在器身紋飾設計上,全身佈滿紋飾,且風格一致:獸面紋主紋以較寬的線條表現,與雷紋底紋無明顯的區隔。銅觚與卣身相扣後紋飾亦吻合,只有中段的獸面紋上下倒置,這是因應取出時的視覺需求。(圖四)所以工匠在設計這件器物,除了功能上的考量,也兼具美感上的需求。

圖四:三節提梁卣線描圖

圖四:三節提梁卣線描圖

所以當手機不再只是通話的工具:上網,拍照,衛星導航,當平板電腦用,樣樣都來,樣樣都行,下載App軟體還可以transform成手電筒;而平板電腦也開始「類手機化」,合體生出平板手機(Phablet),你也就不必驚訝了。畢竟還是那句話「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

文物基本資料:

品 名:三節提梁卣

出土地:西北岡1022號墓

典藏號:R001071

尺 寸:通高28.0、口徑7.4、腹徑16.3、底徑11.4公分;重3.0公斤;容量約1,210毫升

參考資料:

1.石璋如,《侯家莊第十本小墓分述之一 : 河南安陽侯家莊殷代墓地──1005、1022號等八墓與殷代的司烜氏》(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1)

2. 朱鳳瀚,《中國青銅器綜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3.李永迪編,《殷墟出土文物選粹》(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9)

相關網站:

1.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http://museum.sinica.edu.tw/

2.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facebook

3.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發掘遺物照片記錄與檔案 http://archeodata.sinica.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