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t Adobe Flash player

鰣魚

焦桐

根據譚延闓日記所述,鰣魚生活在太平洋,每年五、六月溯江產卵,以長江、錢塘江、珠江為主,最遠可抵湖北省境;九、十月間再回到海洋。猶在海洋中的鰣魚,未及性成熟期,肉質遠不如江產。初入內河正是身強力壯時,滿腹膘腴,滋味絕美;這段繁殖的旅程到了尾段,已耗盡體力和脂肪,肉質也不免顯得柴澀了,此即湖北所產不如鎮江一帶。 鰣魚性烈,觸網不久即死,欲品嚐真正腴美的鮮味,恐非待命於漁船莫辦。江中捕魚,先備妥炊具於船上,一捕到活鰣魚立即處理乾淨,下鍋蒸熟;就像鄭板橋所主張的「湖上買魚魚最美,煮魚便是湖中水」。 鰣魚的烹法不少,如油煎、紅燒、煙燻,最常見的是酒蒸。各種烹法的共同點是不去鱗,且必須整魚烹製。 譚家菜的乾蒸作法頗為特別。我吃過的鰣魚,都屬江浙蒸法。初嚐是多年前在上海的「海上阿叔」,當時創始人李大叔還在,他是李鴻章的後人,本身像一則傳奇,經營的餐館彷彿一場華麗的夢,貴氣的水晶珠廉,大紅的牡丹和宮燈,大面積的紅與黑裝潢出新十里洋場的氣派。餐館以李家私房菜為號召,蕭關鴻先生點了一尾鰣魚款待我,那尾清蒸鰣魚雖然不夠新鮮,仍以傳奇般的身世魅人。多年來,我一直懷念那美麗的身影。可我不懂臺北「榮榮園」的鰣魚為什麼要加了甜酒釀,用烤的。魚貨明明算新鮮,大可清蒸;依賴酒釀是冷藏技術落後時,不得不然的必要之惡。 鰣魚屬江南的季節性魚種,從前漁民初網得,先貢獻地方官,地方官打賞,賞金即成為當時的魚價,市場開秤售魚都用這個標準。鰣魚飼養不易,長江生態又變化太大,離開江南,恐怕得豪門人家才吃得起。 鰣魚的缺點是多刺,那刺,帶著哲學意涵,大凡美好的事物多不易輕取,美味的魚豈能少刺?由於魚肉鮮嫩敏感,鱗下富含脂肪,蒸時鱗片不可先刮除,以令脂肪在加熱過程溶入魚肉中,增添魚肉的鮮美滋味。 鰣魚到底有多美?相傳東漢武帝劉秀的好友嚴光,就是捨不得在富春江垂釣鰣魚之樂,拒絕了劉秀入宮當差的邀請。清.孫枝蔚有一首詩〈供饌蕭然因憶江都魚味之美〉,追憶江都鰣魚滋味,感歎道:「筍即渭川竹,魚非京口鰣」,京口即今日的鎮江。宋人王琪〈望江南〉詞,有一首描寫到鰣魚:「江南酒,何處味偏濃。醉臥春風深巷裡,曉尋香旆小橋東。竹葉滿金鍾。檀板醉,人面粉生紅。青杏黃梅朱閣上,鰣魚苦筍玉盤中。酩酊任愁攻。」 春風吹熟了青杏和黃梅,正是鰣魚上市的季節,邀幾個好友暢飲深巷裡,品嚐肥美的鰣魚,人生快意,莫非如此。我在上海有數次嚐鰣魚經驗,了不起僅尺餘,真羨慕前人能嚐到《清稗類鈔》所載三尺多的巨鰣;不過此書所載閩中「正月已有之,至八九月尚不絕」,料想是海鰣,滋味差矣。 這一年來固定陪內人去上海,陳思和教授每設宴款待,一次在「邵記傳菜」品嚐「白蘭地蒸鰣魚」,廚師以斜刀法在魚身劃幾刀,再夾入香菇片、火腿片,用白蘭地蒸成,最上面綴飾香菜。另一次在「徐家私房菜」吃「花雕蒸鰣魚」,廚師以直刀法略切魚肉,切開處夾入筍片、火腿片、香菇片,再加酒釀及花雕蒸成,魚上撒了許多蝦夷蔥末。 鰣魚新鮮,兩種蒸法都中規中矩,總不免吮指回味。然則更令人回味的是友情,思和不厭其煩為內子掛號,又每次都撥冗接待,我永遠會記得他陪我們去龍華醫院看邱醫師,陪伴等候領藥的時光。